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三衣-九衣/大衣/僧伽黎




梵語僧伽黎此云雜碎衣。有上、中、下,九品衣。
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皆二長一短。
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皆三長一短。
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皆四長一短。
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故。
凡入王宮、陞座說法、入里乞食、降伏外道當著此衣。
誦此偈呪表斷癡淨意樂也[1]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奉持如來命,廣度諸眾生!
摩訶迦婆 波吒悉帝莎訶 (三遍)[2]

蓋此三衣而稱福田增輝記云: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法衣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以養法身慧命。
藏義經云:袈裟有十種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眾處人天三者父母反拜四者師子捨身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眾生禮拜八者羅剎恭敬九者天龍護祐十者得成佛道。
華經云:佛於寶藏佛前發願:願我成佛時袈裟有五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其念中敬心尊重必得三乘授記。二、天龍鬼等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尋生慈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大論云:釋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染衣是其相。
四分律佛告諸比丘:隨所住處常與三衣俱;譬如鳥之兩翼恒與身俱。汝等捨本族姓以信出家應當如是。所到之處法衣隨身不應離宿。
僧祇律佛言:比丘三衣一鉢須常隨身者出界結罪當敬三衣如塔想。
十誦律佛言:護三衣如自皮護鉢如眼目。所行之處與衣鉢俱無所顧猶如飛鳥。若不持三衣入聚落俗人處犯罪。
五分律三衣謹護如身薄皮常須隨身如鳥之羽飛走相隨。
大乘梵網菩薩戒佛言: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牀、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違者結罪。
蓋三衣一鉢,乃佛佛親持,祖祖授受,七眾同遵,兩乘共制。若云出家佛弟子,衣鉢可離,東西兩土軌則不同者,請閱三藏,何經何律何論許開?當知佛言可信,凡語無憑。有智慧者,勿染邪風,須堅信力爾![3]

    大衣,印度叫「僧伽黎,中國譯為「雜碎衣,因它的條數最多,看來非常雜碎故名。
亦有譯為「重合衣,因先割截成塊,再一塊一塊的重合,而成故名。亦有據此說為「重復衣」。

大衣為三衣之一,不過較少披著,唯入王宮、或入聚落乞食時著用,所以又名「入王宮聚落衣。衣覆兩肩,為作福田相,作受供養故。

一般說為大衣,因在三衣中,此衣最大,在於五、七衣之上,所以名為「大衣」。普通約下品,稱為「九條衣。如為降伏外道、或者登座說法,亦可著此大衣。

中國有說為「祖,顯示「佛佛授手,祖祖相傳而來。更深一層說,三世諸佛皆著此衣,得證無上菩提道果,所以又稱「法衣

此衣有上、中、下三品,三品又有三品,總為九品。
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都是二長一短。
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都是三長一短。
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都是四長一短。
長多短少,古德說這表示聖法逐漸增加,凡俗雜染則在逐漸減少。

        前說登座說法時,須要披著大衣,是則身為比丘者著僧伽梨,不但自己要如法的奉持如來清淨戒法,亦當恭敬「奉持如來」的慈「命」。以此清淨戒法,「廣度諸眾生」,使每個眾生皆能依於佛法而行,將來如佛一樣的得到成佛。所以此偈雖明大衣,但以利諸眾生為主,不同前二偈以自利為重。


 




[1] 毗尼日用切要CBETA, 卍續藏60, n1115, p. 157c20
[2] 毗尼日用切要CBETA, 卍續藏60, n1115, p. 158a02
[3] 毗尼日用切要CBETA, 卍續藏60, n1115, p. 158a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