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小慧近照



今天Ann菩薩和一位法師來訪,她們二位以前都是在山上的專職,這位法師後來到國外出家,我們也一年多沒見面了。今日見到她,有感覺調柔了許多,有修行果然就有進步,印隆也與她分享了一些出家的心得作為鼓勵。

一旦若入名字言語相貌,就有是非

 

 看到常元法師在FB上分享的一段話,滿有意思的:

「哪天,當你親見到一道黑色的白牆,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狗子沒有佛性了 20121030 by 常元」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二十)決心、佛、眾生差別之疑

 

﹝疑﹞若菩薩不見眾生可度,無土可淨,如此如來要五眼作麼?下約知眾生心為眼,非實有五眼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解﹞此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

空生疑佛具五眼,將謂有法可見,有世界、眾生當情。世尊告以所具五眼非眼也,但約見眾生心為眼耳。且如恒沙世界,無量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者,以眾生乃如來自心之眾生。故眾生凡動一念,即如來自心動也,如何不知不見耶?又疑眾生心有生滅,如來心亦生滅耶?故世尊言此中眾生心 本自如如,了無生滅,與如來心寂滅平等故。如來眾生湛然不動,絕無生死去來之相。所謂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故三際求心了不可得。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九)決有法度生之疑

 

﹝疑﹞因聞實無有法容其發心,遂疑云以我有此度生之法,方名菩薩。既無有法,何以得菩薩之名耶?下以無法無我破之。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此示法身無我,例破菩薩微細二執也。

空生執有法度生方名菩薩。世尊告以實無有法以遣法執。恐疑無法度生如何莊嚴佛土,故世尊示以常寂光土不假莊嚴,以遣住心破我執,此二無我也。茍不達此理,則非真菩薩矣。故云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八)決執佛之疑

 

﹝疑﹞既無實法可得菩提,且我所悟之般若豈非法耶?即世尊於燃燈佛所,因得此法,乃得成佛,豈非得菩提耶?何言無法可得?故下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解﹞此示菩提無得,以破執佛之疑也。

空生疑佛於燃燈佛所,實有法可得。世尊展轉逐破妄計,正顯實無一法可得。

 

 

 

﹝疑﹞謂般若之法,乃成佛真因。今云無法,則無因矣。無因如何得菩提果?下以法身不屬因果破之。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解﹞此顯法身不屬因果也。

空生不達法身真體,不屬因果,乃執定如來有修有得。故佛以無所得破之矣。猶恐不悟,乃直示之曰:何故言菩提無所得耶?以如來者,非色相之稱,乃是諸法當體如如之義耳。且諸法本自如如,豈假修為證得耶?故我說菩提實無有法容佛可得。

宗門謂向上一路三世諸佛不許覷著,覷著則眼瞎,以此中無你取覓處故也。如來菩提並無甚奇特,但於諸法不起斷常顛倒見耳,故言無實無虛。以一切法,皆非法故。若知大身非身,則知諸法非法。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七)決我法二執之疑

 

(下讚般若殊勝)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解﹞此讚般若獨被上上根人。

前屢言著四相故麤,今言著四見故細。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解﹞此讚般若法身常住。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此讚般若有離障出纏之益。不但滅罪,且得勝果。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解﹞此讚悟般若者,一念頓生佛家,生生世世,永不離佛,故此功德最為殊勝也。

後世末法之中,有能信者,其功更大。以此般若之德,不可思議,故果報亦不可思議。從初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以來,通破凡夫中,大心眾生修菩薩行者所執之疑。然所執我法二執,有麤有細。已前破麤二執,以所執五蘊身心為我執,我所作為緣塵六度之行欲求菩提者為法執。然此二執,皆著相故。是破初發心菩薩未悟般若者之疑,但意顯下不見有眾生可度也,此後乃破微細我法二執。是已悟般若之菩薩,但執有能證之智為,有所證真如為,能證能悟為眾生,證悟未忘潛續如命為壽者,而此四相最極微細,故為微細二執。所謂存我覺我,故向下發揮,但標我字。若破此我執,則上不見有佛果可求也。經文與前問同意別,觀者應知。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解﹞從此以下,徵破微細我法二執也。

經初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者,以初發心菩薩,乃凡夫中大心眾生始發度生之心,故種種著相,以依著自己五蘊色身修行。其所行布施,乃執著六塵麤物而求福果;其所求菩提,乃執著化佛色相之身;其土乃寶物莊嚴之土。種種所行,皆不離相,故去般若遠甚。空生起疑,被佛重重破斥,直至一切色相皆離,方契真如般若實智。而空生已悟,大眾疑消,此經文不可思議,已前半卷皆此意也。其所破,依凡夫見起,即五蘊色相之,其四相皆麤。

今此經文以下,乃是破已悟般若之菩薩,但能證之智未忘,以此執著為我,此是存我覺我之,乃微細我法二執,四相皆細,故此經中標出一字為首。但云:我應滅度眾生,更不言布施,是知功行已圓,唯有生佛之見未泯耳,故前麤後細。

問:然此細智為我,而又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與前問意同者何也?答:此問,蓋此菩薩已離五蘊,但習氣未忘,故於真如智中亦求安住。且急急欲求菩提,執謂菩提有所住處。求而不得,其心不安,故問降伏,此求佛之心未安,以生佛之見未泯,不達平等一如耳。問同意別,故世尊破云發菩提者,當作此觀:我滅度一切眾生已,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以眾生本自如如,不待更滅,若執有滅度,則著四相,非菩薩矣,此不見有眾生可度也。然生佛本來平等,若眾生既無可滅,而此中實無有法,可容菩薩發心求菩提者。何以故?以眾生本自寂滅,即是菩提,又何容其更求耶, 此不見有佛果可求也。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六)決佛言之疑

 

﹝疑﹞既云不住於相,則一切皆空,空即能證之智,亦空無體矣!無體之法,安可作因而取果耶?答意誡令但當諦信佛言,是如來自證境界,決不虛妄。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解﹞此結令諦信也。

空生聞佛所說因果皆空,疑謂果空則不必用因,因空則不能得果。今因中行施,況不住生心,則無實果可證矣!?世尊誡以但當諦信佛言,不必多起疑念,以如來所得之法非實非虛,不可以執著之情而求之也。以此破之。

 

 

﹝疑﹞不住相布施生心,即此不住生心。何以得合般若?下答破。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解﹞此示無住之益也。

有住之心,屬於無明,為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無所見。無住之心諸障盡撤,人我兩忘,如日升天,朗照萬象。故此無住之心,即真實般若,佛所證者,此心而已。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五)決五蘊實法之疑

 

﹝疑﹞前言布施,乃六塵受用之物,外施也。一向難捨已捨,即捨亦要求福,世尊已教不許住相,已說無相之福更大。既而又說,不但七寶布施,不比無相之福。即將恒沙身命布施之福,亦難比之,以身命內施也。故空生遂疑謂外施可忘,身命難捨,如何能捨耶?世尊逆知其意。故特說忍辱行以破之。割截身體而不嗔恨,則我空矣,此是當機疑意如此。其經中密意,乃世尊密破菩薩我法二執。然我執即五蘊身心,且此五蘊身有假名,有實法。前破假名,今以割截身體,驗破五蘊實法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解﹞此破五蘊實法,結答云何應住之問也。

空生一聞身命布施,不達五蘊本空,遂疑而不信,甚以為難。謂外施七寶,不住於相,猶可能也;若捨身命,則不能矣!不捨身命,則我相未空。既然著相,難契真空,故世尊特說忍辱之行。當歌利王割截身體之時,若我四相未忘,則生嗔恨矣!所以不嗔者,以達五蘊本性空故。所謂割水吹光,湛然不動者,以離一切相也。是故我教菩薩當離一切相發菩提心者,不應住於六塵生心,應當生無所住之心也。此結前文總會離相之旨,以答云何應住之問也。

又示之曰:若心有住,則心境俱妄,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於色相,而行布施者此也。然菩薩既為利益一切眾生,應當如是布施,方為妙行,不可執著別生臆見也。以如來說一切相,皆是真如,說一切眾生即是真如。所以前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故結示云:諸相即是非相,眾生即非眾生。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佛三身」與修行觀

 

(此莊嚴的圖是常茂菩薩所恭繪的本來面目)

 

關於「佛三身」,是常見的佛學名相,其實與修行是息息相關的!《法華經˙壽量品》云:「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1]如來出世本懷為令眾生入佛知見,成就圓滿佛身。天台圓教的一佛乘思想,是於法華會上時,會三乘於一乘,直說三法無差、一切皆如、諸法實相、眾生本來成佛的妙義。而天台圓教的果位思想,是三身三土互融相攝,立基於三諦圓融妙理,而發揮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的圓教身土觀。[2]此「三身三土圓具互融」之理,是為彰顯佛陀出世的悲智本懷。

天台三身的佛身觀為:

因緣果法/聖嚴法師

現在,我們先談什麼是因?什麼是緣?因是主體,緣是客體。如說是「因」,便是主觀的立場,例如,我要做、我能做、我所做的,這便是以我為主,以他為副。
  
緣呢?緣是無我的,是純客觀的,一切現象都是從眾緣生,又從眾緣滅。例如,我們的生活環境及生活所需都是社會大眾互相合作的結果,便是眾緣和合所促成的。我們任何一個個人,只不過是社會大眾中的一個緣而已。不以我為主因,所以是無我的。
  
從家庭到社會,從宗教到民族,乃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和戰爭,無不由於出主入奴的自我中心的立場或觀念而產生。譬如,太太說:「男主外,女主內,我是一 家之主。」而先生也說:「夫唱婦隨,我才是家庭中的主人。」那麼在這對夫妻之間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構成爭端,甚至釀成家庭破碎等的悲劇。由於這種形態的推 演,人和人之間,便充滿矛盾、猜忌、怨怒、衝突和鬥爭,失去了和樂相處、融洽無間的精神,這是非常不幸的事。
  
假如人人都認為自 己只是對方的配角,做太太的應想:「我是配合丈夫,照顧家庭的人,以丈夫為主,以孩子為重。」做丈夫的人,也是這麼想:「家庭是以太太為主的,我在外賺錢 養家,是為了維護和幫助妻兒的安全與幸福。」如果能夠這樣,這個家庭中的成員是相互為緣,彼此敬愛和尊重,便能同心協力地共同開創美滿幸福的家園了。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一切善法都需要福德因緣而能成就

 今日從山上回淡水的淡金公路上,沿路好多人都在賣筊白筍!愛護老人家的妙智菩薩、EL菩薩及Apple菩薩,特別分別在一位阿公及一位阿婆處,買下了筊白筍及小白菜,妙智菩薩還請阿婆吃橘子呢,真是可愛~

這兩位老人家,站的地點都不太好,也不像其他處有遮陽傘的遮蔽處及椅子,除了只能在太陽下站或蹲之外,因為不明顯,車子一下子就開過去了。我們還是再迴轉重開的。因為想把阿婆的青菜買完(其實也只有4把,80元而已),希望能早點回家休息!

這是跟阿公買的筊白筍,很鮮甜好吃,是他自己種的。這位阿公好可愛,一看到我們停車,馬上放下手上正在吃的便當,很高興的迎過來,還問大家甲飽了沒~


上山為水陸義工上課

今天上山為水陸法會網路共修的義工介紹2012年的水陸網站,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助理監香菩薩與影視組的菩薩,看到了久違的菩薩們,心中很是歡喜!今年也有許多新血加入,感恩大家的護持發心。

此次的課程,印隆除了介紹網站的設計與機制外,整體是以「佛三身與網路共修」為主軸,來帶出大悲心水陸法會的使命感。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在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境界都是練心的好機緣

 

 今天Ann菩薩過來淡水,在我們聊得很愉快時,她接了一通電話,突然整個臉色大變,臉色及情緒也變差了。等她講完電話後,印隆就問她發生何事?原來是一個家人打來「質詢」她,而他們兩位平常就常吵架,因此境界來時,就更難好好的討論,幾乎都是用吵的。

唉......這大概是許多家庭常見的情況吧!許多人在外都是好好小姐、先生,但是一面對家人,不知道怎麼都變得特別沒有耐心?

藉此機緣,就與Ann菩薩分享一些修行上的心得,希望能幫助她心開意解。

虛雲老和尚遺稿: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
三百六十筋連體。八萬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
撐天拄地何氣概。知因果。辨時代。鑑古通今猶蒙昧。

只因迷著幻形態。累父母。戀妻子。空逞無明留孽債。

皮袋歌。歌皮袋。飲酒食肉亂心性。縱欲貪歡終敗壞。
做官倚勢欺凌人。買賣瞞心施狡獪。富貴驕奢能幾時。
貧窮兇險霎時敗。妄分人我不平等。害物害生如草芥。
每日思量貪瞋癡。沈淪邪僻歸淘汰。殺盜婬妄肆意行。
傲親慢友分憎愛。呵風咒雨蔑神明。不知生死無聊賴。
出牛胎。入馬腹。改頭換面誰歌哭。多造惡。不修福。
浪死虛生徒碌碌。入三途。墮地獄。受苦遭辛為鬼畜。
古聖賢。頻饒舌。晨鍾暮鼓動心曲。善惡業報最分明。
喚醒世人離五濁。

皮袋歌。歌皮袋。有形若不為形累。幻質假名成對待。
早日回心觀自在。不貪名。不貪利。辭親割愛遊方外。
不戀妻。不戀子。投入空門受佛戒。尋明師。求口訣。
參禪打坐超三界。收視聽。罷攀緣。從今不入紅塵隊。
降伏六根絕思慮。無人無我無煩惱。不比俗人嗟薤露。
衣遮體。食充飢。權支色身好因依。捨財寶。輕身命。
如棄涕唾勿遲疑。持淨戒。無瑕疵。玉潔冰清四威儀。
罵不瞋。打不恨。難忍能忍忘譏嗤。沒寒暑。無間斷。
始終如一念阿彌。不昏沈。不散亂。松柏青青後凋期。
佛不疑。法不疑。了了聞見是良知。穿紙背。透牛皮。
圓明一心莫差池。亦返源。亦解脫。還元返本天真兒。
無不無。空非空。透露靈機妙難思。到這裏。不冤枉。
因地一聲是了期。方纔稱。大丈夫。十號圓明萬世師。

咦。猶是那個殼漏子。十方世界現全身。
善惡明明不差錯。為何依假不修真。太極判。兩儀分。
心靈活潑轉乾坤。帝王卿相前修定。富貴貧窮亦夙因。
有了生。必有死。人人曉得莫嚬呻。為妻財。為子祿。
誤了前程是貪瞋。為甚名。為甚利。虛度光陰十九春。
千般萬種不如意。熬煎在世遭艱迍。老到眼花鬚髮白。
一善難聞枉為人。日到月。月到歲。空嗟歲月如轉輪。
世間誰是長生者。不如歸去禮慈雲。或名山。或勝境。
逍遙自在任遊巡。無常迅速知不知。幾句閒言敢奉聞。
念彌陀。了生死。多多快活誰得似。學參禪。得宗旨。
無限精神祇這是。清茶齋飯心不偷。二六時中徧法喜。
除人我。無彼此。冤親平等忘譽毀。無罣礙。沒辱恥。
佛祖同心豈徒爾。世尊割愛上雪山。觀音辭家為佛子。
堯舜世。有巢許。聞讓國。猶洗耳。張子房。劉誠意。
也棄功名遊山水。況末劫。甚艱苦。如何不悟古人比。
縱無明。造十惡。費盡心機為世鄙。刀兵癘疫旱潦多。
飢饉戰爭頻頻起。變怪屢聞妖孽生。地震海嘯山崩圮。
適當其際可奈何。多行不善前生裏。事難如意落迷途。
處貧遇患善心始。

善心始。遁入空門禮法王。懺悔罪過增福祉。
拜明師。求印證。了生脫死明心性。勘破無常即有常。
修行大有徑中徑。聖賢勸世有明文。三藏經書尤當敬。
瀝心腸。披肝膽。奉勸世人應守正。莫當閒言不記心。
大修行人必見性。速修行。猛精進。種下菩提是正因。
九品蓮生有佛證。彌陀接引到西方。放下皮袋超上乘。
皮袋歌。請君聽。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四)決化身為真佛之疑

 

﹝疑﹞所聞法身非相,方名為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現前三十二相之佛豈非佛耶?此認化身為真佛也。下以法化一體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

莫謂有相非佛,即今三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則應身即法身矣。到此三身一體,身土皆空,理極情忘,言詞相寂。故但讚歎能契此理,轉教之者其福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解﹞此顯法空勝益也。

世尊顯理已極,群疑已破,四相頓空,我執既亡,法身獨露。故世尊較量布施恒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無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領此旨,感激未聞,故涕淚悲泣讚歎希有。此正前云善護念、善囑付者,以此故也。 

(已前領悟。) 

 

 

(已下陳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解﹞此印契佛心入佛知見也。

若空生輩諸小乘人與諸眾生,皆執相之徒也。即佛出世以來二十餘年,所說諸法未曾離相,恐生驚疑,故窾而教之,多方淘汰,至今方始露出本心。何以故?以佛本願,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今將引昔小乘發大乘心,特以此金剛心地為本修因,故先用此心斷彼群疑,令生正信。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 初門,為菩薩發覺之初心,所謂護念付囑者此心也。

以小乘弟子一向未聞,而今始聞之;從昔未解,而今始悟之。如失乳兒忽遇慈母,所以空生一聞感激涕零,宜其然也,故讚歎希有。前歎希有,乃忽爾覷見世尊此一片心,尚未備聞其說,今蒙世尊吐露,重重逐破,消盡群疑,此真希有之心也。蓋從昔已來所未聞者,誠希有之 法也。空生自陳已悟。又激發同輩意謂我聞而悟自謂希有矣,若再有一人聞而能信自心清淨如此者,則實相現前,諸妄消滅。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何以故?以離相之法,最難信解故也。且我輩親見如來。雖是難信,然聞佛妙音,即信解亦不難。若佛滅後去聖時遙,後五百歲,五濁惡重,魔強法弱之時,能信此法者,甚為難也。茍有能信者,則為第一希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離四相故。然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見法身矣,故曰:能離一切相,即名為佛。此真希有也。

世尊聞說,乃印許之曰: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以此法大機小,聞者皆生驚疑怖畏故也。茍聞而不驚疑怖畏者,甚希有也。以我所說,不在言故,故曰: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三)決斷滅無相之疑

 

﹝疑﹞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墮斷滅,斷滅無相,當於何處見法身耶?眾有此疑,故佛徵破。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此示諸法雖空,不入斷滅也。

聞說法身非相,遂疑墮斷滅,斷滅則無處覓法身矣。世尊示以塵塵剎剎皆法身也,故詰之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答言:甚多。若以微塵世界而觀,則滿目塵境萬象樅然;若以非微塵世界而觀,則一道虛間,真空冥寂。所謂寂滅靈虛,寄森羅而顯象。縱橫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鬱黃華,無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要見法身,須具金剛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宗教上市問題之檢討


之前在大陸的網站上就有看到相關宗教聖地名山被上市的新聞,心中很痛!今日剛好在樂境的blog看到此篇文章,其中也有引用大陸學者的一文,內容非常有反思與警醒大眾檢討之功,謹引用與各位善知識分享!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感恩大眾對於弘護正信佛法的共同理念

 

 傍晚時,突然很有感觸,就跟妙智菩薩分享心中的感動:這幾年來,真的很感恩許多護法菩薩的護持,讓印隆可以順利完成研究所的課業,現在也能安心調養身體。最感恩的,是大眾對於弘護正信佛法的共同理念!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二)決報身必居實土之疑

 

﹝疑﹞既不莊嚴佛土,是無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報身必居實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

因聞佛土非可莊嚴,遂疑報身必居實土,若不莊嚴,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謂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乃法身也。法身非相,真土無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見,而土又何可以莊嚴耶!此從離六塵相,離心緣相以來,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雙絕,始是般若極則,以顯法身無住之理。故開導至此,理極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無量。故下較量福德。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法顯殊勝也。

說四句之福,勝河沙七寶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以此四偈,即法身全體故。如佛住世,與弟子宣說無二故也。前顯法身已圓。群疑頓破,言忘理極。故空生領旨,遂請結經名。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解﹞此指歸般若實際也。

空生領悟,般若全體已露,更無餘法,故問結經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意謂此法無名,但此心耳。又問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羅蜜。

前未聞此法時,其心未安,故初請降伏。以所知所見,滿目塵鏡,生佛迢然,淨穢殊途,取舍異趣,故其心不安,難以降伏,特起種種疑情。初疑眾生難度,則告以眾生本空。又疑佛果難求,則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難周,則告以三輪空寂。次疑佛土難嚴,則告以心淨則嚴。次疑報身無寄,則告以法身無依。到此空生伎倆已窮,群疑冰釋。佛心已盡披露,無復遺餘。所以聞者心安自降伏矣!故問結經名。世尊不以實法贅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結之。

下文乃單示法身極則,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只須具金剛眼,始得極盡相應。故空生感悟流涕,讚歎難量。似久客還家,宜其見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議而後已。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誰當說法?此計法有所說也。故佛徵詰,乃悟身既非身,法亦無說。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一)決莊嚴佛土之疑

 

﹝疑﹞菩提無住,佛果無得,如此,則不必莊嚴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薩行,莊嚴佛土耶?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

空生疑謂佛既無成,涅槃無住,若如此又何須莊嚴佛土耶?執此疑者,謂度生之行,實要莊嚴佛土,如修寺一般,此執相之愚也。故世尊逆問空生:菩薩果有莊嚴佛土不?空生領旨,答言: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何以明之?然而佛土者,淨土也,且此淨土,豈可以七寶累砌而為莊嚴也!?以眾生所見穢土,乃惡業莊嚴,種種苦具。在諸佛所居淨土,但以清淨覺心,淨彼諸染,染業既空,則土自淨。是以清淨心而為莊嚴。然此莊嚴,非同彼也,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此看來,菩薩莊嚴佛土,不假外來,只是自淨其心,心淨則土自淨,故曰:但應如是生清淨心而已,不必別求莊嚴也。

 

﹝疑﹞既云清淨,如何生心?佛言:清淨如何生心。但不當生六塵染心而已,非有清淨可住而生心也。所謂執謝情忘,淨心自現。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祖云:「莫逐有緣,無住空忍。」此為無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過此。故六祖一聞,言下頓悟。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貢高我慢」之心是修行有障的反應

 

 今天至新店慈院回診看中醫,再次感恩吳醫師的治療,加上妙智菩薩細心的食物調理與按摩復健,印隆的精神愈來愈有進步了!不過吳醫師說印隆的身體還是非常虛,畢竟已經病了這麼久,又是重症,要耐心的好好調養。其實印隆是因為不捨像妙智菩薩、EL菩薩、Apple菩薩等人,在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很忙碌的情況下,還要到淡水來協助印隆打理生活的事宜。印隆希望自己至少能生活自理,不要讓居士菩薩們太辛苦,也可以有更好的精神與體力,多為佛教、為眾生盡一份心力。

回淡水休息後,看到一位菩薩來信,問了一些問題,其中提到:「當在家菩薩接觸到出家眾情緒性的態度或言論時,該如何應對與修行?」因為覺得此議題值得討論與分享,因此在這裡一併回覆與討論之。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在水陸法會的奉請下堂中,於請完十席下堂的諸神靈後,又再「別召橫死孤魂」,儀文中有說明,雖然於前面十席中的第六席之「鬼趣」中,已總召之,現更分類再請,是為使知孤魂之情狀也。

水陸法會是自利利他的殊勝法會,祖師大德制此懺儀的用心,不但是為了救拔幽冥罪苦眾生,更是要讓有福德因緣擁有珍貴瑕滿人身、能聞法修行的我們,好好精進修行啊!

印隆看了這段儀軌實在深感懺悔,更感動祖師大德們的慈悲用心,特將儀文錄出與大家分享,願我們都能永離 名聞利養之心,真發解脫菩提之願!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一席】 君臣后妃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二席】 士農工商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三席】 戰陣殺傷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四席】 遭罹刑獄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五席】 呪詛願讐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六席】 沒溺波濤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七席】 江海劫盜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八席】 邪鬼妖精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九席】 瘵勞傳染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十席】 虎噬傷亡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十一席】 產亡乳絕

- 知六道苦,老實修行 【◎十二席】 佃漁殺害

 

 

佛教中的動物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但由於因緣果報的關系,所以現前的生命形態各有不同。而佛陀善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經中經常用到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龍,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征,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記載,佛有八十種好,進止如象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無量壽經》中記載,菩薩猶如象王,因其善調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種姓的象征,如釋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觀》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薩的無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負荷;無有煩惱雜染,因而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為殊勝的禅定力量,或者用來贊揚威儀莊嚴的高僧大德為“法門龍象”。

  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許多經論中,都用獅子來比喻佛陀的無畏與偉大。如《大智度論》記載,獅子在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所以稱為人獅子。《略出經》中說:“於菩提樹下,獲得最勝無相一切智,勇猛釋師(獅)子。”佛陀以無畏音聲說法,如同獅子的吼叫,所以也稱佛陀說法為“獅子吼”。

  此外,諸佛菩薩攝化眾生的法門也稱“師子法門”,即以獅子王來彰顯諸佛菩薩的功德。《涅槃經》中,以獅子吼列舉21事,一一配以菩薩的法門。《寶雨經》則列出菩薩的10種善法,一一比喻獅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征高貴的動物,具足威儀與德行。在如來身相的八十種好之中,就有一項是“行步安平,猶如牛王”。佛陀的德號中也有以“人中牛王”來稱贊佛陀的德行廣大無邊。在《法華經》中則以牛車來比喻菩薩乘,以大白牛車來比喻佛乘——大乘妙法。此外,禅宗則以牛來比喻眾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圖,即以牧牛為主題來代表修行的十種境界。

  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馬陰藏相,又稱作陰馬藏相、馬王隱藏相,這個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經超越男女之間的欲望,而現馬陰藏相。佛教的經典中,常以馬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馬”,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馬。經典中還以馬比喻眾生的根機四種分別。《雜阿含經》就列舉四種馬,比喻四種人悟道的層次。

  驢,經典中以驢乳、牛乳來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與驢乳,其顏色雖然相同,但是牛乳攢聚則成酥,驢乳攢聚則成糞。在禅宗中,驢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驢前馬後”指斥學人只一味追從他人言行,而沒有自己獨特的機用者之外,還用“驢鞍橋”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義的情形。

  駱駝,經典中,駱駝被用來比喻心性難以調伏,或者代表散亂的心思,指心念隨著六根追逐外境,無法安住一處。《摩诃止觀》中雲:“夫散心者,惡中之惡。如無鉤醉象,踏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馱。”

  羊,在佛教的經典中,羊通常用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間法與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貪、嗔、癡”三毒,貪著色、聲、香、味、觸五欲。在《法華經》中,以羊車比喻聲聞乘,在《大智度論》中,則以“牛羊眼”來比喻凡庸之眼。禅宗則以“觸鼻羊”來比喻不識法的昏昧學人。因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觸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豬,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癡體性。

  狗,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貪、嗔二毒。

  貓,在禅宗公案中,貓用來比喻對佛法茫然無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狸奴、貓類。意指無知的動物,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的人。

  鼠,佛經裡,常以黑、白二鼠來比喻時間,說明生命無常。

  猴子,由於其心性輕浮躁動,難捉難調,常捨一取一,故經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來比喻人的心識,謂眾生的心識如猿猴般無法安止。

  鹿,據《毗奈耶雜事》記載,佛陀於過去世曾為鹿王,為救群鹿而喪失生命,並於臨終時發誓願,當來得成無上正等覺,將諸鹿都能度脫生命羅網。佛陀於鹿苑初轉四谛法輪,即以鹿為輪法輪之三昧之形。

  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記載,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經為兔王,為使佛法能久住於世,兔王自願投身火中,供養仙人,仙人因而悲傷地發願再不食肉。佛經中也以兔毛來表示極微細的物質現象,如:“塵又有微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佛經還以“龜毛兔角”來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游水與陸地。此外,佛經中以“龜藏六”來比喻學人應當守護六根,如同龜守護頭尾和四足一樣。龜藏六:1、藏頭,比喻眾生收攝眼根,不令觀色,則不為一切色塵所危害。2、藏前左足,比喻眾生收攝耳根,不令聞聲,則不為一切聲塵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眾生收攝鼻根,不令聞香,則不為一切香塵所危害。4、藏後左足,比喻眾生收攝舌根,不令嘗味,則不為一切味塵所危害。5、藏後右足,比喻眾生收攝身根,不令覺觸,則不為一切觸塵所危害。6、藏尾,比喻眾生收攝意根,不令知法,則不為一切法塵所危害。

  蛇,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於一箧,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風、火二蛇之性輕舉,四蛇若相互乖違,則眾病人。

  虱子,在佛經中,由於虱子的卵稱為虱虮,轉用為長度單位,為隙塵的七倍。《俱捨論》記載:“積七牛毛塵為隙游塵量,隙塵七為虮,七虮為一虱。”

  蠍子,由於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視為凶猛的象征,常用於降伏守護、破除障礙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兩種動物來比喻恐怖的地獄,如十六小地獄中,就有“豺狼地獄”。其中有豺狼競相咬罪人,使其肉墮骨傷,膿血流水,苦痛萬分。經中也以“貪狼”形容貪欲之深猶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蟲,因此在佛教經典中常被象征本尊能啖盡眾生一切五毒煩惱。在《白寶口抄》中記載,孔雀尾表示息災,三莖之孔雀尾,表征拂去貪嗔癡毒使其證三部如來;五莖之孔雀尾,表拂去眾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識煩惱,令其得證如來五智圓覺之果。

  鵝,經典中常以鵝王來比喻佛陀行走時,安詳徐步的樣貌。如《央崛摩羅經》記載:“爾時,世尊猶如鵝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則舉出天上的鵝王有五種功德:1、染合有時;2、呼鳴無畏;3、量宜求食;4、心無放逸;5、不受諸鳥谄佞言辭。

  雞在佛教的經典中,屬於十二獸之一。所謂十二獸,據《大方等大集經·淨目品》記載,即是指每十二日交替司職時辰,常於閻浮提內游行教化的十二獸。這十二獸乃是菩薩為度化眾生所示現,一日一夜常有一獸遍歷人間天上,教化眾生,其余則安住修慈,如是周而復始。

  佛典中也曾用金雞來比喻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在《造像度量經》中,則以“雞子面”來形容菩薩的臉型。雞子,即雞蛋。

  鴿子也是佛教經典中經常見到的動物,如在顯示眾生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轉不已的輪回圖像“五趣生死輪”即以鴿子代表貪心的煩惱。

  有時,鴿子也被用來比喻以姿色姣好而自傲者。

  雁,因佛陀又被尊稱為“雁王”,故佛門也稱雁門。在如來的三十二種相好之中,“手足指缦網相”,就是以雁王為比喻,又作指間雁王相,就是指佛的手足指間,都有缦網交互連絡的紋樣,如雁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這種相好是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能出沒自在無礙,表示遠離煩惱惡業、到達無為彼岸的高僧大德。

  由於雁行之不亂,佛門以此譬喻僧眾行列的整齊。住持堂上說法時,眾僧於法座前,分東西相對排列,稱為“雁行側立”。此外,眾僧在佛前整然並列,稱之為雁行班。

  鴛鴦,梵語音譯為叔迦婆鳥、斫迦邏婆迦。《翻譯名集》中雲:“斫迦邏婆,此雲鴛鴦,匹鳥也。此則相偶,飛則相雙。”由於其同游而不相離,所以佛經中常比喻常與無常、苦與樂、空與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離。《大般若涅經疏》雲:“言雙游者,生死具常、無常,涅亦爾。在下在高,雙飛雙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是則雙游義成,雌雄亦成。”由於鴛鴦恩愛和合的物性,在密教中,也經常作為修懷愛法的象征。

  鹦鹉,在佛教經典中,有許多和鹦鹉有關的記載:如《正法念經》中載:夜摩天中有鹦鹉說法化導諸天的故事。《撰集百緣經》載:摩竭提國諸群鳥中有鹦鹉子王,請佛於林中說法晏坐。《雜寶藏經》中亦載有“鹦鹉孝行”的典故,指佛陀於因地為鹦鹉時的孝行。此外,佛陀也曾生為鹦鹉,與老鷹奮戰,終能解脫。另外佛經中也有鹦鹉供奉佛祖及鹦鹉聽法解脫的故事。

  鶴,《大般涅經》中記載:佛祖於印度娑羅樹木入滅之後,娑羅林乃垂覆寶床,遮蓋如來,娑羅樹慘然變白,猶如白鶴。因此,娑羅林又稱為白鶴林。又因世尊於此林入滅,所以“鶴林”一詞亦意指“佛涅槃”之意。

  在佛教的禅宗中,鶴被喻禅者之境界,悠然自在、無所障礙。《從容錄》中有:“滄海闊,白雲閒,伴鶴隨風得自由。”

  鷹,在佛經中,它被稱為“婆棲鳥”,即兀鷹。此鳥有秘身法,與烏、鹫、野干等皆圍繞於焰魔天之風曼荼羅中。而佛經中關於它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佛陀在國王菩薩本生時,割肉喂鷹的故事。據《賢愚經》記載:毗屍國王有一天遇一鷹追逐一鴿子。鴿子飛到國王的腋下,國王慈悲不忍鴿子被鷹食,於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代鴿子肉,最後鷹被感動,國王身體恢復如故。原來那鴿子是火神所變,鷹為帝釋天所變,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試探毗屍王的慈心。

  鹫,印度的靈鹫山,是佛教著名的聖地。傳說其由來是魔王化做大鹫來擾亂阿難,被佛陀降伏之後,即化成石鹫。而佛陀在此地宣講許多重要的佛教經典,如《法華經》、《大品般若經》、《無量壽經》等。

  經典中,以鹫來比喻自在高大的人,伏恃自己巨大,隨心所欲皆得自在,如同鹫食宿山林,去來自由。

  摩竭魚,又作摩伽羅魚,意為大體魚、鯨魚、巨鳌。為佛經中記載之大魚,用以比喻菩薩以愛念縛住眾生,不到圓滿成佛,終不放棄,如同摩竭大魚,張口吞噬一切,無一可免。

  修百丈清規中說,作魚形是晝夜精進義:“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

  從以上所介紹,可以看出動物在佛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於宇宙中充滿了這些形態各異的生命,相互影響、共生,才開創出這無邊幻化的法界眾相。而佛法對生命形態的分類和比擬,是在說明因緣業力的事實,與生命存有的實相,事實上各種生命形態,本質上是平等無別的。

 

引用自: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1/111740.html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十)決佛定有成之疑

 

﹝疑﹞聞上開示,佛果無住,明矣。既果無所成,爭奈現見如來,從燃燈受記,是則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豈無可住之果。下答以無所得。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解﹞此示究竟無得之旨也。

以聞無住之談,已悟菩提無住。遂疑菩提雖無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無成,如何傳授?故世尊逆問空生而決之。以燃燈佛雖云授記,但印契此心而已,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則燃燈必不與我授記。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九)決佛果有住之疑

 

﹝疑﹞既法無可說,佛無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為我等聲聞,說四諦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我等依涅槃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眾意言分別也。故世尊逆舉小果,逆問空生,而代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解﹞此的示無住真宗也。

大眾因聞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則進取無可住矣。爭奈世尊昔日,教我聲聞,令離生死,安住涅槃,非無法無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非?此小乘未忘名言習氣,執有實法,難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為眾旁通,故舉昔果逆徵之曰:於意云何?謂於汝意下如何也?

梵語須陀洹,此云入流。入,逆也,謂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約不入六塵名為逆,非是實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云一往來。謂有欲界一品殘思,但只消一來欲界斷之,則從此長往矣,此亦非有來往實住處也。阿那含,此云不來。謂永不來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來之處可住也。阿羅漢,此云不生,以見彼諸法,一切皆無,實無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嘗作念:我是阿羅漢,亦非有住可之羅漢地也。若阿羅漢自己作念,認著我是羅漢,此則與眾生知見一般,即著四相矣。空生以己驗之,即如世尊每每稱我得了無諍三昧,又讚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蒙世尊如此極口稱讚,然我自忖己心,並不曾一念生心, 執著我是離欲羅漢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則不說我是樂寂靜行者。以我而觀,昔日涅槃元無住處。足知如來菩提,必無可住之理矣,復何疑哉!?此決佛果有住之疑。下決佛定有成之疑。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因小失大」與「因小得大」

 

 早上天氣轉冷,還下起了雨。妙智菩薩過來淡水的途中,在路口看到一位八十幾歲的婆婆,從三芝帶自己種的大白菜及筊白筍過來賣。可能因為天氣冷又下雨,加上老婆婆沒有力氣,也不好意思叫賣吧!所以都沒有什麼客人。她就走過去,幫老婆婆吆喝:「自己種的大白菜,一顆只要20元!筊白筍一包只要100元!」

有喊有差,真的就吸引路人圍觀,很快地就賣光了。其中有一位男眾買了5包筊白筍,妙智菩薩就加送他一顆白菜(她自己偷偷付錢),一顆白菜才20元,讓買的人也很歡喜,老婆婆也提早賣完可以早點回家休息。

妙智菩薩說,以前她的家裡有做外銷生意時,譬如有人訂一萬公斤的農產品,因為包裝會有正負值的容量差,她會寧可多給,而不會少給。試想,若客人看到一萬零一百公斤,與九千九百公斤,那心理的差別有多大啊!不要「因小失大」,要「因小得大」。

修行也是如此,佛教著名的偈語:「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小善」雖小,是成就大善的開始;「小惡」雖小,卻也是影響大惡的開端!

迴向:徐寬綸小菩薩

願以此功德,回向徐寬綸小菩薩:
眾障消滅,善根增長,平安健康,所願成就!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八)決契無相之理之疑

 

﹝疑﹞空生已領無佛無法之旨,但不知契無為者,如何得福殊勝?故下如來以離相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此以無相之福,以顯無相之法為最勝也。

空生已悟無相之理,但不知契無相之理,得無相之福,此福如何勝彼有相耶?故佛先以有相布施,較量其福,不如持四句偈之福殊勝者,以一切諸佛,皆從此般若而出生故。故云:般若是諸佛母,所以福大,如俗所云:母因子貴故也。是則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而般若本非佛、法也。故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七)決佛、法知見之疑

 

﹝疑﹞空生因聞佛說佛非色相,法不可取,遂起疑云:若佛與法,二皆無相,是無佛無法矣。爭奈現見佛成菩提,現今說法,何以言無?此疑佛自語相違也,故下按破。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解﹞此雙遣佛、法知見也。

空生心中纔萌有佛有法之念,所謂意言分別也。含而未吐,佛逆破之,故召而詰之曰:於意云何?謂汝意下作何分別耶?且佛菩提,果有所得耶?如來果有所說法耶?此審而詰之,以勘其意。空生領旨,故陳其悟,謂:已解佛說,原無定法,即是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此空生深領如來不取之旨,不但如來,即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有差別故,故非可取。此開權顯實之意,已露一斑矣!

 

一餐三塊錢吃到飽的素食館

看到這一篇文章:一餐三塊錢吃到飽的素食館(引用如下),內心很是歡喜!因為其理念跟印隆想要做的「妙法華香積妙供 」是一樣的啊!

上網查了一下,有好多篇與介紹此素食館的文章,如:http://big5.515888.net/my/ShowNews.asp?ThreadID=295179;還有這一篇是仰效者: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8/79519.html,大家可以參考。

在廣東都可以進行的如此成功,台灣如此善良有福的寶島怎麼可能會行不通呢?祈願印隆有此福德因緣,能圓滿此願。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歡喜的轉變曙光

 

 傍晚妙智菩薩送點心給收資源回收的老婆婆,發現她笑容滿面,老婆婆一看到妙智菩薩,就開始哇啦哇啦很興奮的分享,原來是她的大兒子昨天回來看她(賣掉她房子的是小兒子)。

因為其大兒子耳聞有人送食給老婆婆的事宜,就回家了一趟,也發現老婆婆豐腴了一些,不像以前那樣的消瘦,精神也很好。他感到很慚愧,不是自己的親人都可以這樣照顧,自己為什麼不能照顧母親呢?

當然,老婆婆的家裡是有一些問題(礙於隱私,就不方便透露了),加上其大兒子的生活也不太好,因此疏於照顧。不過他承諾老婆婆,要過來幫她打掃房子及修理水電。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六)決無相之疑

 

﹝疑﹞若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此義甚深,難信難解。遂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解﹞此直示佛之知見也。

由前空生初執有相之因,佛以不住相布施破之。復疑無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蓋執佛有相狀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如此,則因果俱空,人法雙泯,此義甚深,難信難解。故疑問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猶可也。言說章句,即指前無相因果之說。

佛答謂豈無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尋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蓋從無量千萬佛所而種善根者。所謂久種深根,乃能信耳。此等大根眾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見其所得福,已無量矣!此無相之福,勝過有相所求之福。明矣。

何故契無相者,能得多福耶?蓋此眾生。無復我、人、眾生、壽者之相矣。不但無此四相,即一切有無諸相,悉皆空矣,故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此眾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離。茍一念取著法非法相,即著四相。以不取相故,心境皆空,得福殊勝之若此耳。此是如來真知見力。故我教菩薩,不應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則人法皆空,頓離諸取,便起諸有矣,豈細事哉。故我常教弟子,當捨法也。然捨法即捨情,情忘則智圓矣。故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五)決相見如來之疑

 

﹝疑﹞前以布施作福,下化眾生,只為上求佛果。今既眾生相空,三輪體寂,是則因為虛設矣。無相之因,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況現見如來身相宛然,不是無相之因可得。此以相見如來也。故佛破云。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此直指無相妙行也。

空生由聞無相之因,遂疑此因,不能求有相之佛果,是以相見如來也。此乃著佛應化之相,未見法身真體。世尊徵破見相,空生領旨,故佛直告不可以相見如來,以如來所說之身,即法身也,故云非身。然法身亦非有相,即於諸法相上,見其非相,即見如來矣。不是如來法身,捨諸法之外,別有一相狀也。此則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禮八十八佛洪名寶塔

 身口意清淨 除滅諸垢穢 一心恭敬禮 十方三世佛
 
禮八十八佛洪名寶塔



南無
普光佛南
無普明佛南無
普淨佛南無多摩羅
跋栴檀香佛南無栴
檀光佛南無摩尼
幢佛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南無一切
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南無摩尼幢燈
光佛南無慧炬照佛南無海德光明
佛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
佛南無大強精進通
猛佛南無大悲光佛南無
慈力王佛南無慈藏佛南無栴
檀窟莊嚴勝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
善意佛南無廣莊嚴王佛南無金剛華佛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南無虛空寶華光
佛南無琉璃莊嚴王佛南無普現色身光佛南無不
動智光佛南無降伏諸魔王佛南無才光明佛南無智慧
勝佛南無彌勒仙光佛南無善
寂月音妙尊智王佛南無世靜光佛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日月光佛南
無日月珠光佛南無慧幡勝王佛南無師
子吼自在力王佛南無妙音勝佛南無常光
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慧威燈王佛南無法
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須曼那華光佛南
無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南無大慧力王佛
南無阿處毘歡喜光佛南無無量音聲王
佛南無才光佛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山
海慧自在通王佛南無大通光佛南
無一切法常滿王佛☆南無釋迦
牟尼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龍尊王佛南
無精進軍佛南無精進喜佛南無寶火佛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現無遇佛南無寶月佛南無無垢佛南無離垢佛南
無勇施佛南無清淨佛南無清淨施佛南無娑留那佛南
無水天佛南無堅德佛南無栴檀功德佛南無無量掬光
佛南無光德佛南無無憂德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
華佛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南無財功德佛南無德念
佛南無善名稱功德佛南無紅炎帝幢王佛南無善遊步
功德佛南無鬥戰勝佛南無善遊步佛南無周匝莊嚴功
德佛南無寶華遊步佛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

 



 


 

 

 

 

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昭慧法師

 

香港鳳凰網將 昭慧法師有關「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的其中一篇貼在上面,並分為四個段落,網址如下:

-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fo.ifeng.com/guandian/detail_2012_03/12/13131623_0.shtml?_from_ralated 

-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fo.ifeng.com/guandian/detail_2012_03/13/13156459_0.shtml?_from_ralated

-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fo.ifeng.com/guandian/detail_2012_03/14/13185141_0.shtml?_from_ralated

-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fo.ifeng.com/guandian/detail_2012_03/15/13211875_0.shtml?_from_ralated

 

相關閱讀:

 
 
 
 
 
 
 
 
 
 
 
 

 

從misogynists比丘的心態悲憫眾生的苦

 在昨天這一篇文章(女眾與男眾,同樣的可以修道解脫)中,提到了某位具代表性的misogynist比丘,也實在不知道他為何要如此厭惡女眾?尤其是出家女眾?除了言行上的貶抑外,之前達賴喇嘛來台尋求恢復藏傳比丘尼制度,據說也是他一手在阻擋,實在令人感到遺憾與不解。

而且以前在戒場時,真的親耳聽到他稱呼年紀大的比丘尼法師為「老太婆」,心中也是相當疑惑,因為他的母親在晚年也出家,難道他也是如此看待嗎?更甚者,此位misogynist比丘還自詡為天台傳人,怎麼從他身上都看不出來法華行者尊重(如常不輕菩薩的行誼)一切眾生的德行呢?

今日看到 昭慧法師在FB上的文章,令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啊!不禁也隨著 法師的解釋而莞爾一笑,以後不需隨他個人的境界問題而起舞,而是更要悲憫一切眾生的苦,誓願其能離苦得安樂!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四)決菩薩布施之疑

 

﹝疑﹞佛教菩薩度生,以布施為本。其所施者,皆眾生也。今眾生皆空,則所作布施,誰為受者?故下文答云:菩薩布施,不必著眾生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解﹞此破著相之疑也。

空生因聞眾生皆空,則疑;謂眾生既空,則菩薩布施,無有受者。以六塵非有,眾生本空,故云應無所住。此教不可著眾生塵相也。又伏疑云:若不住相,何以有福?故下答以離相之福更大。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破著相之疑,示以離相妙行也。

然菩薩布施,專為求福。若求福之心著相,則福不大。故世尊權指離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著相布施,局於有相。而眾生之相,一 微塵耳。縱能獲福,其福幾何!今若正施眾生時,不見有施者受者,亦不見有所施之物,如此三輪皆空,無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議矣。故以虛空喻之。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解﹞此結示安心之法也。

前問心不能安住,故須降伏。世尊教以降伏之方,只是以觀無我為主。無我則無人,人我兩忘,則自心寂滅。自心寂滅,則一切眾生皆寂滅矣。眾生既寂,則佛不必求。此則馳求心息,取捨情忘,內外皆空,一心不動。是則名為安心之法,故結云

 

 

曇翼法師(山雞投生為人)

 


《法華經》中,二佛並坐圖說

 

  在中國晉朝有一位曇翼法師,前生是一只山雞,今生卻得以投生為人而修成正果。云何山雞能投生為人?原來每當法智大師在演說《法華經》時,總是見到一只山雞在旁聽法,七年如一日。後來此山雞死了,法智大師卻於當晚夢見一位童子說:「我就是日日聽您說法之山雞,現憑聽法之力量,我已往生黃居士家,將來要跟著大師出家。」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小柴妹演亮淡水粉絲會

照片中這隻可愛的小柴犬,是一位專職菩薩家裡所領養的,擁有許多粉絲!因此應粉絲們要求,今天到淡水開粉絲大會(其實是出來放風加遠足)。

我是柴犬-演亮 ( 柴犬の演亮です )FB



眾粉絲們,已準備好香濃牛奶潔牙骨、蔬菜小餅乾要巴結亮亮~

亮亮的姊姊每天都會牽她雙手合十,念觀世音菩薩三稱,好有福報喔!

第一次看到這麼乖的柴柴,都不怕生,好大方!

露出牙齒的微笑,亮亮超會看鏡頭,表情也很多!

正在試吃眾粉絲們巴結的蔬菜餅乾~

亮亮:不錯!很好吃,偶很滿意!

在窗前回眸一笑的美姿~

走到樓上,將小臉塞在縫縫中,好可愛~

都不怕高耶!還笑得很有自信的樣子,好有女王的架式!

玩累的亮亮~


ZZZ......

一醒來,被Vita姊姊開始捉弄~

這是御飯糰臉!

亮亮:其實我很愛姐姐這樣幫我按摩喔!

按摩臉後,容光煥發!

擺個嬌媚的POSE~

亮亮:我咬!

亮亮真會看鏡頭,姐姐訓練有素啊!


亮亮要回去前,居然偷舔了印隆的頭2下!EL菩薩還笑說:法師大概是出家後,第一次被狗狗舔到頭吧!?(是的)
亮亮:感覺粗粗刺刺的,應該不好粗......

今天的演亮淡水粉絲會,在一片歡笑中,很快地就圓滿了。祝福亮亮,如所皈依的法名,可以照亮大家,帶給大家歡樂,也過得幸福快樂喔!

希望早點幫老婆婆整理好環境

今天輪到EL菩薩「值班」,她就是老婆婆口中的「善哉妹妹」,依舊發揮細心的典座功力,煮出營養好吃的美食!

這是「番茄香積」,用番茄、荸薺、豆包、香菇等食材,香軟滑嫩中,有脆脆的口感(可以加松子,更加香脆)。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三)菩薩發心之疑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問安心之法也。

以初在小乘時,單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來二十餘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眾生,為菩薩。要令下化眾生,將以上求佛果。此輩自肯利生,故曰發菩提心。

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見初發大心菩薩,未悟實相真空,與前所取偏空,二者難辨。以前小乘涅槃,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捨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謂進無新證,退失故居,名空亂意。以一向執著名言,習氣未忘,要有住著。又執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將謂求至佛果,便是住處耳。且要上求佛果,必欲下化眾生。眾生度盡,方得成佛。而今滿眼看見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無量無邊,幾時能度得盡!眾生不盡,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為請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

然空生已見佛心,而嘆希有矣,且開口單問此二語者,何也?以眾心各謂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見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發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當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耶?此問意也。

安心者,如二祖侍達磨,乞安心法。磨云:將心來與汝安。祖云:覓心了不可得。磨云:與汝安心竟。然在祖師門下,一言便了,所以為宗。今世尊便說了許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為教到底只是箇覓心了不可得。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黃梅六祖,皆以金剛印心。故此經文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語文字看,全在離言之妙。其經中,凡言於汝意云何,皆反徵其疑也。以眾心隨語起疑,雖未吐露,而心已動念,謂之意言分別,正是名言習氣耳。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問,意謂發心菩薩,不得似佛這等安心自在,將謂若求作佛,必須像佛日用行履一般,方纔是佛。我觀佛心如此安閒,而菩薩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佛答意云:菩薩要求心安作佛,不必別求,只如汝會得我護念付囑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別樣降伏。故云:如汝所說,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當如此而已,故云如是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無疑矣。已見佛心似不必說,但諸菩薩未領其旨,更欲樂聞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義在下文。

前問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許說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執著住處,此名言習氣也。今趣進大乘者,先要遣此習氣。以眾生涅槃,俱非實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為體耳。名言既捨,習氣頓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滅矣。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習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佛不以實法繫著於人,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觀法也。

然菩薩發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眾生,二者而已。所以於心不安者,以未見眾生如故。滿目都是眾生,何時方得度盡?眾生不盡,則佛果難求,轉見長遠,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觀察無我為主。且菩薩所見眾生之多,難盡度者,以有我相,則見人相。人人相對,則三千界內眾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難盡也。殊未見眾生本自如如耳。

然眾生雖多,總十二類。縱有無量,亦只十二。就十二類一一觀之,收於胎、卵、濕、化四生而已。四生之內,不過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則不過有色、無色,論心亦不過有想、無想。縱到極頂,則止於非有非無。如此十二,則盡眾生界矣,又何多耶?況十二類,名為眾生,眾生色心,本是假合;既為假合,則眾生本無;眾生本無,但妄見有。茍以本無而觀眾生,則眾生本自如如;眾生既如,俱成寂滅,即此盡皆令入無餘涅槃矣,又何難哉。

淨名云: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不復更滅。如此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本無我故。以有我則有人,有人則有眾生、壽者,但有此四相,則不名為菩薩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薩度生當觀無我。無我則無人。既無我無人,則眾生界自然寂滅。眾生寂滅,則佛果非遙,又何怖其長遠耶!是故菩薩當觀無我。下文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真菩薩也。